团体补充医疗保险如何破解困境?税优险怎样实现协同增效?这些权威专家这么说

团体补充医疗保险如何破解困境?税优险怎样实现协同增效?这些权威专家这么说
2025-03-24 15:11:16 金融研究院

  近日,《商业健康保险与医药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团体补充医疗保险改革新视角》课题报告发布会在京成功举办。会议由南开大学金融学院、卫生经济与医疗保障研究中心、新浪健康保险研究院主办。来自政府部门、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的专家、学者,以及保险公司、医药企业、保险科技公司等六十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由保险分子实验室创始人刘扬主持。

  商业健康保险处于规模增长关键拐点,团体补充医疗保险改革是突破口

  南开大学金融学院教授、卫生经济与医疗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朱铭来在成果汇报中指出,中国商业健康保险正处于规模增长的关键拐点,团体补充医疗保险改革是破解当前困境的重要突破口。他分析称,当前个人健康险市场受逆选择风险、高管理成本制约,业务规模难以支撑与医药产业的深度协同。相比之下,团体保险依托企业参保机制,能有效分散风险、提升覆盖率,是未来扩容健康险市场的核心路径。

南开大学金融学院教授、卫生经济与医疗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朱铭来南开大学金融学院教授、卫生经济与医疗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朱铭来

  他建议中国应明确团体补充医疗保险的制度定位,优化财税激励政策,并建立标准化产品体系。针对当前市场碎片化问题,他呼吁保险行业开发分层分类的团体补充医疗保险产品,同时搭建公共数据和健康保险交易平台,通过产品标准化、信息透明化和风险平衡机制,提高市场服务效率、降低保险经营成本。

  新浪健康保险研究院副院长严霄就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思路进行了介绍,她指出,在当前商业健康保险行业面临诸多发展瓶颈的背景下,改革和发展团体补充医疗保险具有重要意义。从国际经验来看,商业健康保险发展良好的国家,大多都采取团体保障模式,并且得益于政府的强力支持,涵盖法规、补贴、税收优惠等多方面。我国企业年金制度发展稳健,其成功经验在于完整的制度体系、有效的税优政策和企业、个人共同缴纳的筹资机制,为企业团体补充医疗保险改革提供了有益借鉴。为此,应重点围绕构建单位+个人、固定+可选、短期+长期的筹资保障机制和有效的支付管理体制,对企业补充医疗保险进行改革完善。同时,要重视对现有个人健康险税优政策的调整优化,平衡企业与个人的成本负担,增强参保积极性。

新浪健康保险研究院副院长严霄新浪健康保险研究院副院长严霄

  积极应对老龄化与保障缺口,探索分担筹资+税优联动新模式

  原中国银保监会副主席梁涛出席会议并致辞。梁涛在致辞中着重强调了商业健康保险在我国医疗保障体系中的关键地位。他指出,在当前人口老龄化加剧、民众医疗保障需求日益多样化的大背景下,商业健康保险作为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的重要补充力量,不仅能够拓宽医疗保障的覆盖范围,增强保障力度,还在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激发医疗医药领域创新活力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原中国银保监会副主席梁涛原中国银保监会副主席梁涛

  梁涛高度肯定了本课题的研究价值,他指出,这项课题的创新之处在于:以历史最悠久、覆盖面最大的团体补充医疗保险为视角,围绕筹资效率、保障水平、运营管理等问题,从理论、实践、现状、问题和机遇等多个维度,系统揭示了个人自愿保险市场上的核心矛盾和团体医疗保险的优势与潜力,并结合国际经验提出了探索团体补充医疗保险的改革建议,为商业健康保险与医药卫生体系高质量协同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和实践范式。

  中国社科院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指出,团体健康险长期以来处于弱势状态,主要原因在于立法层次低、政策执行不稳定,且缺乏明确的功能定位。他强调团体健康险应作为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的第二支柱,明确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法律义务,以此提升劳动报酬率,缓解劳动力市场的“内卷”现象。

中国社科院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中国社科院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

  同时他提出,应将税优健康险与团体医疗险结合,探索“联合自动加入”的简化机制,企业可选择为职工建立团体医疗保险或将税优政策4%以内的福利部分分配给职工个人,以此简化流程,提高职工的参与度。郑秉文强调,这种机制不仅能提升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效率,还能为职工提供更灵活的保障选择,推动团体健康险的普及与发展。

  针对报告中提出的储蓄型健康基金设想,他建议采取分步走的策略,优先通过保险共济方式解决当期医疗保障风险,待时机成熟再建立积累型的健康储蓄基金。

  对标养老“第二支柱”,重构企业团体医疗保险补充层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双聘教授,社会政策研究所所长杨燕绥从理论角度指出,当公共资源无法满足需求时,需构建准公共品机制,以集中共性需求并形成统一标准。她建议借鉴企业年金的信托体制,推动形成团体医疗保险的准公共品属性。她同时认为,医疗保障体系应借鉴养老保险的三支柱模式,构建功能清晰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团体医疗保险的定位应明确对应为养老保障体系的第二支柱,但需根据医疗领域的特点设计管理体制,而非简单套用养老金模式。同时,她呼吁医保与商保在数据共享、平台对接等方面深化合作,推动多层次医疗保障的健康发展。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鲁全指出,团体健康保险的发展需考虑传统单位边界的突破,探索跨行业、跨企业的合作模式。他以企业年金的集合计划为例,指出类似机制可为团体健康险提供新思路。团体健康险应覆盖更多新业态人群,如非正式雇员和自由职业者,并通过灵活的产品设计满足多样化需求。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鲁全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鲁全

  梁涛同时建议,在吸收企业年金共缴机制合理经验的同时,也应从企业年金过往的多部门重叠管理、多重行政审批、流程环节繁琐等弊端中吸取教训,降低市场交易成本,促进主体公平竞争和资源有效配置。在新的企业团体医疗保险模式构建过程中,可考虑将企业提供的资金与个人的自愿筹资以及对应的保障档次有机结合起来,并充分发挥税优政策和保险交易所的作用,有助于为商业健康保险探索一条有效的发展路径。

  高自付与低渗透倒逼商保供给侧变革,建议推动医险融合提升服务效率

  国家医疗保障局医药服务管理司原司长、中欧卫生健康产业研究中心顾问熊先军指出,应结合立法环境和居民收入水平,理性看待商业健康保险的发展定位与增长潜力,重点关注基本医保不覆盖的领域,如就医效率、设施环境、慢性疾病保障等。同时,商业保险赔付率较低的问题值得关注,这意味着在赔付环节存在优化空间:一方面要提升保险的风险补偿价值;另一方面要加强对赔付环节中不合理支出的管理,杜绝将有限的资金支付给价高质劣的医药产品,切实提高赔付效率,让商业保险更好地发挥保障作用,为民众减轻经济负担。

国家医疗保障局医药服务管理司原司长、中欧卫生健康产业研究中心顾问熊先军国家医疗保障局医药服务管理司原司长、中欧卫生健康产业研究中心顾问熊先军

  财政部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社会发展中心副主任朱坤表示,当前我国个人医疗费用自付负担比例仍偏高,医疗费用存在较大补充保障缺口,建议进一步推动商业健康险发展,明确商业健康险在费用补充和服务补充中的定位,推动其面向不同群体进行差异化产品开发,并充分发挥其在疾病预防和健康管理中的积极作用。

财政部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社会发展中心副主任朱坤财政部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社会发展中心副主任朱坤

  中国医院协会国际医疗服务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王海涛从医疗服务角度指出,中国医院协会的调研数据显示,商业保险客户在高端医疗服务中的占比参差不齐,最低仅为0.25%,商业保险在医疗场景中的渗透率较低,建议推动医险融合,优化支付方式、数据标准和定价机制,提升服务效率。

中国医院协会国际医疗服务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王海涛中国医院协会国际医疗服务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王海涛
附:课题总报告全文
附:课题报告ppt版本

7*24小时

刷新 更多 >

查看更多

最近访问股